Browsing by Research Output - Type "Video"
Now showing 1 - 20 of 2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五夜講場 學人串社科 2019: 今期流行(2019); 相比起七八十年代,網絡時代的我們,每個人在看不同的東西,對於今期流行什麼,也有自己的看法.面對分眾的時代,評論流行文化時,又是怎樣選擇合適的題材呢?在不同的流行文化下,觀眾 粉絲的行動又有什麼啟示?香港一直都受到日本 韓國,甚至近年中國大陸等不同文化影響,現今的香港文化又能否影響其他國家的文化呢?又或者在全球化下,各種文化交互影響,到底還有沒有一種叫做 香港的流行文化 存在呢? 今集 學人串社科 —今期流行,邀請了大學講師陳嘉銘和流行文化評論人阿果,與主持一起討論大談電影 音樂 電影 廣告 偶像團體云云,重新審視流行文化與社會的關係.Type:VideoPublication 五夜講場 學人串社科 2019: 我要有樓!(2019); 現時香港一樓難求,人人高呼我要有樓以外,還渴望多買樓可以收租,這種 炒樓 的文化什麼時候開始?高樓價背後有何歷史 政治上的背景?樓市的活動是如何與市民對香港未來想像掛勾?零三年沙士樓價大跌,不少年輕人嘆錯過當時,現在難上車,這種想法是帶著怎樣歷史和社會現實的想像?政府的房屋政策又是怎樣回應市場和市民的需求?政府在樓市調控中,一方面靠賣地補貼收入,一方面要建屋紓緩緊張供應,這個雙重角色是如何調和? 講到底,有樓是否就是高資產階級?無樓的人是否就一無所有?今集 學人串社科 從社會文化與經濟角度出發,分析過去幾十年港人買樓的心態轉變.Type:VideoPublication 五夜講場 學人串社科 2019: 浮「跨」(2019); ; 亞洲研究 城市研究 文化研究,近年來,不同學院開設的跨學科課程愈來愈多,這是一個好趨勢,還是窒礙學生基礎理論的理解?有人認為跨學科突破傳統學科的限制,拓闊研究領域,也有人認為內容過闊容易令到課程過於虛浮.跨學科,其實在怎樣在學科之間跨越理解?例如 買樓 這單一現象,在政治學 經濟學 文化研究 社會學角度可以怎樣理解?不同課程間如何互動互補?學者又是如何尋找到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呢?Type:VideoPublication 五夜講場 學人串社科 2019: 都市漫遊者(2019); 今個夏天,香港人走了很多路,發現了很多新的行走方法 走出了很多新的路線.到底步行 漫遊與城市有何互動?若把十九世紀衍生於巴黎的 漫遊者Flaneur 概念放在香港,又會是怎樣的體驗呢?一個適合步行的城市設計應該帶有什麼元素?除了功能性的步行外,也有人透過漫遊尋找靈感 觀察社會,定點觀察和步行觀察會有何不同呢?那麼一群人在城市中遊行 佔領馬路,這又呈現出怎樣的反抗?個體在遊行經驗中,自己又如何與新的城市空間產生互動?Type:VideoPublication 五夜講場 學人串社科 2019: 重遇本土意識(2019); ; ; 一提起本土意識,近年的聚焦均落在不同的政治行動上,但在政治層面以外,本土意識在經濟 文化等不同方面也互有拉扯.當年北京故宮裡建Starbucks的爭議,到底是因為文化本土的違和,還是出於經濟本土的考量?在香港,為什麼幾十年前日文歌旋律加廣東歌詞的 外來歌曲 ,會變成現在的本土經典呢?保衛皇后碼頭行動 針對水貨客等的示威,香港的本土思潮討論,又是怎樣塑造自己的特色和梳理與外來者的關係呢? 二十年前一群學者展開對香港本土意識的找尋,至今本土意識經歷了怎樣的變化?今集 學人串社科 —重遇本土意識,四位主持一起討論香港本土意識的轉向,思考本土思潮作為載體與其土壤的關係.Type:VideoPublication 五夜講場 學人串社科 2020: 我要上樓(2020); ; 回望殖民地年代,興建公屋可能被視為港英政府善治的表現,但善治的另一面就是社會控制,公屋是否單純是一種福利政策,當年興建公屋背後所考量是甚麼?今集 五夜講場-學人串社科 一眾嘉賓主持從歷史 城市空間 私隱 治安等角度 探討公屋這個港英政府在一戰前已經萌芽的構思,如何影響往後香港人的生活,又如何透過不同類型的公屋以及周遭的公共空間設計滿足和影響社會期望.Type:VideoPublication Publication 五夜講場 學人串社科 2020: 點解要攬炒?(2020); ; 攬炒一詞出現後,坊間有人以 點解要攬炒? 批評抗爭人士想要破壞香港,但這種以情感主導的意念必定不理智嗎?今集 學人串社科-點解要攬炒? 討論社會情感與理智之間的關係,以社會學 文化研究等角度討論不同的社會情緒,例如如何產生恐懼和希望,以及其影響,更會深入探討攬炒的情感表達以及背後承載的邏輯基礎.Type:VideoPublication 五夜講場 學人串社科 2021: 好鍾意返工(2021); ; ; 不少人擠上地鐵 巴士,就是為了上班,但工作於我們是甚麼?馬克思認為在工業時代,勞動變為一種異化的過程,零碎的工作令人失去自主和自我實現的機會;桑內特則提出匠人精神,指出人有純粹為做好事情而努力工作,透過勞動實踐工作意義.學術界對工作各有看法. 學人串社科—好鍾意返工 一眾 很喜歡上班 的主持一同探討工作與經濟因素 尋找人生意義的關係,並探討在新時代下工作模式的轉變.Type:VideoPublication 五夜講場 學人串社科 2021: 從港產片到香港電影(2021); ; 承接五 六十年代從內地到港的資金 人才等,八十年代是港產片的黃金年代,從生產 發行到上映都是香港產出.後因各種的因素,大量電影製作人北上拍攝合拍片,作品從題材到風格上都出現轉變. 從港產片到香港電影 回顧電影工業的歷史脈絡,討論在既要面對社會環境的轉變 商業的考慮,又要適應新傳播媒介的出現下,香港電影的未來走向.Type:VideoPublication 五夜講場 學人串社科 2021: 時代造星(2021); ; 香港樂壇最近星光熠熠,再次激起追星熱.明星一方面是資本主義下鼓吹消費的產物,歷史學家丹尼爾 布爾斯廷甚至評論他們是 Well-known for their well-knownness,但明星同時又能為粉絲提供精神的寄託 甚至充權.在 距離vs代入 真vs假 有實力vs有名氣 之間,明星在不同受眾 不同社會脈絡下都呈現某種的文化意涵.新媒介的出現,亦影響著明星與粉絲的互動. 學人串社科-時代造星 請來一眾傳播學者,討論明星在文化和政治上的影響力.Type:VideoPublication 今日VIP(2018)歷史學者蔡思行從收集得來的舊物,探究蘊藏其中的故事,並以展覽著作引領市民認識香港歷史. 蔡博士認為比起政治經濟層面研究歷史,一些昔日的生活物品更能引發共鳴,反映歷史意義.他愛好搜羅有趣舊物,還為滿足好奇心而開始考究歷程.一張老照片,便曾引發他追尋本港第一輛汽車於何時出現! 蔡博士帶來的收藏品,呈現了幾被遺忘的香江舊貌.他會藉藏品了解往昔西方視野中的香港,當時的遊客又是如何透過香港感受中國文化?Type:Video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