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61/9890
Title: | 《中山陵: 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 |
Other Titles: | 中山陵: 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 |
Authors: | 區志堅博士 |
Issue Date: | 2010 |
Source: | 人文中國學報, 2010年, 第16期, 第685-691頁. |
Journal: | 人文中國學報=Sino-Humanitas |
Abstract: | 辛亥革命爆發,國民政府(以下簡稱國府)成立,中華千年帝國瓦解,中國走向政黨政治,開始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國府自北伐後統一全國,統治地位日漸鞏固,國民黨成爲執政黨,政府不獨以強大的政治 軍事 經濟及教育制度,確立黨與國家的管治模式,又借助政治文化 社會儀式 控制及影響群衆公共 私人生活.今天中外學者已廣泛研究1949年前國府制度,卻較少從社會文化及知識傳播學的角度,分析這種黨 國結合的管治模式,更少注意孫中山死後,後人如何藉築陵墓 行葬禮,建構其"國父"形象.研究"國父"地位建構的過程,可見國府參與民間日常祭祀事務,藉紀念物的誕生,營造官方設定的紀念內涵,配合大衆參與,把國家政治和民衆公共生活結合成爲一個重要景觀,從而凝聚"黨治"的形象,以及建構國家 民族的集體記憶和認同.李恭忠著 中山陵: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 一書,就是"考察孫中山逝世後的葬事操辦和中山陵作爲一個巨型政治符號的興起過程,將它與20世紀20年代的國民革命和'黨治國家'體制的建立與過程結合起來分析,展現國民黨人通過喪葬運作來塑造孫中山身後形象,樹立新式精神偶像 增進現代國家認同的努力,從而揭示國民黨統治時代乃至整個20世紀中國政治文化變遷"(頁2),李氏更以中山陵的落成及爲中山舉行的"奉安大典"爲例,成功研究黨國政治文化的管治模式及成效. |
Type: | Book Review |
URI: |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61/9890 |
ISSN: | 1562-2754 |
DOI: | https://doi.org/10.24112/sinohumanitas.162549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History - Publication |
Find@HKSYU Show full item record
Page view(s)
17
Last Week
1
1
Last month
checked on Nov 1, 2024
Google ScholarTM
Impact Indices
Altmetric
PlumX
Metrics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