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廉博士2025-07-242025-07-242024東華漢學, 2024, 第40期, 第157-230頁.1726-8265https://rc019.ndhu.edu.tw/var/file/56/1056/img/2548/463382816.pdfhttp://hdl.handle.net/20.500.11861/24052甲申三月十九日,崇禎之死標誌著大明王朝的崩裂,是重大的歷史事件.筆者蒐集到百多首有關三月十九日的詩作,並為之編年,屬於第一手文獻.這些作品承載怎樣的士人心態與政治寓意?有待我們抉發其文學史學及社會學的深刻義涵及宏觀圖景.本文結合歷史脈絡勾勒詩作突出的四個面向:士人在此祭日以簡樸儀式如慟哭獻飯招魂掃墓遙祭以悼念先帝,藉著佔用三月十九日此一公共事件的話語權,延續此一群體的集體記憶與正統意識,揭示其拒絕遺忘崇禎之死與家國之變的政治取態;士人在史與詩對於崇禎帝之評價不無差異,崇禎帝在詩作之重現得到許多同情與褒揚,文人倫常的忠義力量壓倒理性的批判力量,同時在重構的記憶中喚醒美好的前朝想像,使之符合回憶者當下的身分認同心理訴求;士人忌憚清廷的政治力量,在欲言又止近乎義利衝突的道德困境,其詩作採用古典今事並置的修辭策略諷喻新朝眷懷故國,以隱語代替肉身完成了道德使命,一般在小範圍的文士階層流傳,屬於精英記憶;這些遺老的政治抉擇背離時代潮流,但仍持守著遺民身分與歷史記憶,道盡世變滄桑後的絕望心境與堅韌意志,並將亙古通今的德性長留天地之間.zh三月十九日崇貞帝集體記憶悼念儀式拒絕遺忘崇禎之死: 清初三月十九日詩作輯論Peer Reviewed Journal Article